close

  □餘以為
  昨日報載,勝利百貨關張三年之後,勵紅百貨終於堅持不下去了,老字號百貨店或許從此在羊城絕跡。廣州市國資委副主任、市政協委員陳雄橋聽聞此事感到惋惜,建議政府補貼鋪租差價。廣東省老字號協會秘書長範依萍則表示,要向越秀區政府反映,爭取將勵紅百貨納入北京路的老字號一條街。
  政府能夠重視老字號是好事,不過有些老字號存在業態陳舊的弊病,難以適應新時代。政府救得了一時,救不了一世。一旦開了救助先例,以後有很多瀕臨被市場淘汰的東西都會打著老字號的名頭,向政府討錢。老式百貨店沒了,老式雜貨店、食品店、五金店……還有很多。政府當然不能隨便給錢,老字號的標準要形成文字,再由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來認定,並將評估的方法和過程公之於眾,讓得到補貼的老字號理直氣壯,得不到補貼的商家心服口服。
  近年來老字號面臨生存危機,不儘是本身的原因,也有外在推力。比照中國香港、新加坡,那裡的老式商業業態遠比廣州豐富,因為人家的街區改造沒有廣州迅猛。每一次街區改造升級,老街坊都會被打散,現在廣州市中心許多舊商業區流行講普通話了,“河北”尤其明顯。街坊是皮,商號是毛,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?從文化保育的角度看,舊城改造應當儘力保障居民回遷。
  無論內因還是外因,終歸會有老字號在市場中有心無力。將衰落的老字號拼湊成一條街,那不會重振老字號的活力,因為遠離市民生活,只是改頭換面成為假古董。當然,在文化資源稀缺的時候,拿這個當噱頭或許能忽悠到不少游客,但等到文化資源豐富起來,游客的口味提高之後,假古董恐怕就魅力不再了。
  對於失去活力的商業業態,勉強延長其壽命並不合理,應當像保護真古董那樣建博物館。博物館可大可小,可集中可分散,不僅要因地制宜,而且要因人設事,一事一議。博物館不可能全部由政府一手包辦,那樣效率低不說,而且很難管理。比如,有熱心人士願意創辦老百貨博物館,政府可以提供經濟資助和相應扶持政策,但不參與日常管理。
  中心商業區建博物館很奢侈,稍往郊區方向走走,就會有很多現成的場地,例如舊廠房或民居,稍加改造即可。農民工都有博物館,市民生活更值得建博物館。最好是在郊區已經有些知名度的景點附近,比如黃埔古港、黃埔軍校舊址、白雲湖周邊,鼓勵市民開辦博物館,豐富景點文化和生活氣息。
  餘以為  (原標題:不妨建市民博物館收藏老派生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r36jruku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